孙悟空 编辑

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主角

孙悟空(又称齐天大、孙行、斗战胜佛),是中国古典神魔小说西游记》中的主要角色之一(传为吴承恩所著)。由开天辟地产生的仙石孕育而生,出生地位于东胜神洲的花果山上,因带领猴群进入水帘洞而被尊为“美猴王。为了学艺而漂洋过海拜师于须菩提祖师,得名孙悟空,学会大品天仙诀、地煞数七十二、筋斗云超的法术。

出师的孙悟空未得兵器,在东海龙宫取得如意金箍棒,后大闹地府勾去生死簿,惊动上天而被皇大帝招安,封为弼温。得知职位低卑后怒返花果山,并战胜天王和哪吒三太子的讨伐,迫使玉帝封其为齐天大圣,并在天宫建有府邸,旨管理蟠桃园。因搅乱王母的蟠桃盛会、偷吃太上君的金丹,炼成了金钢之躯,后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眼睛被熏成火眼金睛。之后大闹天宫,十万天兵天将、四大天王、二十八星宿对其围剿亦不能将其打败,后来在与如来佛祖的打赌斗法中失利,被压在如来用五指化作的五行山下五百余悔过自新。后经观音点化,被唐僧救出,法号行者,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降妖除魔,不畏艰难困苦,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

孙悟空生性聪明、活泼、诚、嫉恶如仇,在民间文化中代机智、勇敢。自唐代出现西游传说,一直延续至明清,明代出现这些传说的集大成本《西游记》。孙悟空在历代的这些民间神话里,被中国人奉为神明

(概述图来源:1986年视剧《西游记》中的孙悟空造型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孙悟空

外文名:TheMonkeyKing

别名:孙行者、心猿、金公、斗战胜佛、齐天大圣

饰演:六小龄童(86版电视剧

配音:李世宏、李扬

性别:男

登场作品:西游记

师父:须菩提祖师、唐三藏

师弟:猪八戒、沙僧、白龙马

结拜兄弟:牛魔王、蛟魔王、鹏魔王、狮驼王、猕猴王、禺狨王

兵器:如意金箍棒

法术:七十二变、大品天仙决、筋斗云等

外貌描写

编辑

“祖师:‘你身躯虽是鄙陋,却像个食松果的猢狲。’”(出自《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 描述二

“祖师道:‘你虽然像人,却比人少腮。’原来那猴子孤拐面,凹脸尖嘴…… 魔王见了,笑道:‘你身不满四尺,年不过三旬,手内又无兵器……”(出自《西游记·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 描述三

孙悟空孙悟空

一直到大闹天宫时期,通常打扮都是在东海索来的凤翅紫金冠、锁子金甲、藕丝步云履。

“身穿金甲亮堂堂,头戴金冠映映。手举金箍棒一根,足踏云鞋皆相称。一双怪眼似明星,两耳过肩查又硬。挺挺身才变化多,声音响亮如磬。尖嘴咨牙弼马温,心高要做齐天圣。”(出自《西游记·第四回·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意未宁》)

  • 描述四

在被唐僧从五行山下救出后,身披唐僧所赠的短小白布直裰,将皮裙联接一处,打一个马面样的折子,围在腰间,勒了藤条。作行者打扮。脚穿麂皮靴。短暂离开了唐僧并回归后,戴上了紧箍儿,身上的白布直裰也换成了锦布直裰

“尖嘴缩腮,金睛火眼。头上堆苔藓,耳中生薜萝。鬓边少发多青草,颔下无须有绿莎。眉间土,鼻凹泥,十分狈,指头粗,手掌厚,尘垢余多。还喜得眼睛转动,喉舌声和。语言虽利便,身体莫能那…… 见师父洗浴,脱下一件白布短小直裰未穿,他即扯过来披在身上。却将那虎皮脱下,联接一处。打一个马面样的摺子,围在腰间,勒了藤条,走到师父面前道:‘老孙今日这等打扮,比昨日如何?’三藏道:‘好,好,好。这等样,才像个行者。’”(出自《西游记·第十四回·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 描述五

“见行者身躯鄙猥,面容羸瘦,不满四尺。”(出自《西游记·第二十一回·护法设庄留大圣 须弥灵吉定风魔》)

  • 描述六

行者笑道:“你这个儿子,忒没眼色!你外公虽是小小的,你若肯照头打一叉柄,就长三尺。”那怪道:“你硬着头,吃吾一柄。”大圣公然不惧。那怪果打一下来,他把腰躬一躬,足长了三尺,有一丈长短,慌得那妖把钢叉按住。(出自《西游记·第二十一回·护法设庄留大圣 须弥灵吉定风魔》)

  • 描述七

“道人说:‘老爷,这个和尚比那个和尚不同:生得恶躁,没脊骨。’僧官道:‘怎的模样?’道人道:‘是个圆眼睛,查耳朵,满面毛,雷公嘴。手执一根棍子,咬牙狠狠的,要寻人打哩。’”(出自《西游记·第三十六回·心猿正处诸缘伏 劈破旁明》)

  • 描述八

“磕额金睛幌亮,圆头毛脸无腮。咨牙尖嘴性情乖。貌比雷公古怪。”(出自《西游记·第四十四回·法身元运逢车力 心正妖邪度脊关》)

  • 描述九

“妖邪道:‘是一个毛脸雷公嘴、查耳朵、折鼻梁、火眼金睛和尚。’”(出自《西游记·第四十九回·三藏有灾沉水宅 观音救难现篮》)

  • 描述十

“模样与大圣无异:也是黄发金箍,金睛火眼;身穿也是绵布直裰,腰系虎皮裙;手中也拿一条儿金箍铁棒;足下也踏一双麂皮靴;也是这等毛脸雷公嘴,朔腮别土星,查耳额颅阔,獠牙向外生。”(出自《西游记·第五十八回·二心搅乱大乾坤 一体难修真寂灭》)

  • 描述十一

“那老者见了他相貌丑陋,便也拧住口,惊嘬嘬的硬著胆,喝了一声,用藜杖指定道:‘你这厮骨挝脸,磕额头,塌鼻子,凹颉腮,毛眼毛睛,痨病鬼,不知高低,尖著个嘴,敢来冲撞我老人家?’”(出自《西游记·第六十七回·拯救驼罗禅性稳 脱离秽污道心清》)

人物经历

编辑

猴王出世

猴王出世猴王出世

孙悟空出生于娑婆世界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自开辟以来的仙石孕育而生。但仙石并非毫无来历,处于十洲三的祖脉上,其高围按二十四气,其上窍对应九宫八卦(九窍八孔)。一天仙石迸裂,产一石卵, 经风一吹,化作一石猴,石猴出世后,眼里冒出两道神光,射冲斗府,惊动了天上的玉皇大帝。之后因为成功闯入水帘洞,被花果山诸猴拜为“美猴王”。

拜师学艺

美猴王在花果山享乐天真,过了三四百年后,为了寻求长生不老的方法,赴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拜斜月三星洞菩提祖师为师, 得到姓名孙悟空, 并学到了长生之道、 七十二变和筋斗云等,其用时二十年 后因卖弄本事,被菩提祖师逐出师门。

龙宫寻宝

孙悟空自学艺回山后打败混世魔王, 得一口大刀,又从傲来国内以法力得大量兵器分发诸猴,但是没有一样兵器顺手。 为了寻一件称手的兵器,大闹东海龙宫,终寻得如意金箍棒,又由其他三海龙王赠予凤翅紫金冠、锁子黄金甲、藕丝步云履作为披挂。 龙王怀恨在心,上报天庭,要求缉拿孙悟空。 孙悟空在此时正兴旺发达、广交朋友,结拜牛魔王、蛟魔王、鹏魔王、狮驼王、猕猴王、禺狨王,结拜为七兄弟。

大闹天宫

各版本孙悟空各版本孙悟空

唐三藏把佛经送回长安,真身又返回灵山,孙悟空因功劳极大被封为斗战胜佛,八戒、沙僧和白龙马也均受封,五圣成真,共享极乐。

性格特点

编辑

勇于抗争

孙悟空是一个敢于反抗传统、反抗权威蔑视封建等级观念的反抗性很强的人物。这一点在前七回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孙悟空为了取得武器,武装自己,闹了龙宫;为了不受冥司的管束,求得“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又大闹了冥府,强阎君拿过生死簿,“把猴属之类,但有名者,一概么”。充分表现了孙悟空渴望自由,不畏强暴的叛逆精神这种精神。而这种精神在大闹天宫中,表现得最为强烈,最为突出。他不承认天子独尊,更不理会神的天国的任何威严和秩序。在玉帝面前,群仙众神山呼礼拜,而孙悟空却傲然“挺身在旁”,既不“朝礼”,又不“谢恩”;当玉帝问及时,他也只是“唱个大喏”,答应一声“老孙便是”而已。在孙悟空眼里,玉皇大帝、森严的朝仪礼法,对自己根本不起约束作用。在孙悟空心里不存在不可侵犯的天庭,更不能容忍别人对他的“藐视”。所以当他发现“弼马温”的封号是个骗局的时候,便立即“心头火起”,从耳中取出如意金箍棒,一路打出南天门,回到花果山,竖起“齐天大圣”的旗帜,与天庭相抗衡。孙悟空的反叛行动,实际是对天国权成的否定,是对神权统治的挑战、是对上下尊卑等级制度的蔑视。

积极乐观

孙悟空是一个积极乐观,勇敢无畏、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人物。这在取经路上斩妖除怪的斗争中展示得最为充分。在取经的路上,即便经历再多艰难险阻,遇见再多的妖魔鬼怪,孙悟空也不畏惧退缩,总是保持积极乐观,以昂扬的精神状态面对一切,即便失败也从不气馁,始终勇往直前。这得不仅得益于他高超的本领,更得益于他坚定的取经信念在背后支持,双方面加持,才有了他笑对风的那份乐观。

凛然

孙悟空是一个是非观念十分鲜明的人物,他济困扶危、恤孤念寡、嫉恶如仇、为民除害。孙悟空除妖并非只是为了保护唐僧,也是为民除害。孙悟空抱打不平之事,救人间灾害。所以,在取经途中,孙悟空只要听说有妖,不管是否阻碍唐僧西行,都要坚决捉拿,而且还要捉之必尽,就是碰上最凶恶的妖精,遇到再大的困难,他也毫不退缩,总是那样斗志昂扬地去夺取胜利。他或上天入地,查清妖精的来历,设法把它斩除;或者变作蜜蜂儿、小虫、蚊子,钻到妖洞中摸情况,探消息,偷宝贝,把妖精制服;或者化作妖精的亲戚、朋友、亲人,以至小妖,去蒙骗他们;为了战胜妖精,他甚至巧妙地钻入妖精的肚子里“竖蜻蜓,打斤斗”“跌四平,踢飞脚”,使妖魔首认输,即使在生命攸关的时刻,孙悟空也从未灰心过,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战斗精神,同妖魔进行始终不懈的顽强斗争。可见,孙悟空确实是以救人苦难而扫荡妖魔为己任的。

封建思想

封建意识时不时在孙悟空头脑里暴露出来。盘丝洞蜘蛛精在濯垢泉洗浴,孙悟空却投鼠忌器,害怕低了自己的名头,因为顾忌“男不与斗”的说教,正因为他不肯打,于是惹出以后不少是非。孙悟空一直想当大官,但总服于佛祖的压力,对唐僧表现出浓厚的报恩思想。孙悟空还好名、好胜、好戴高帽,以致有一次因“得胜的猫儿欢似虎”“以得意为喜”,反而被牛魔王变作八戒,把他刚从铁扇公主那里弄来的芭蕉扇又骗了回去,误事就误在他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因而不及细察。他又爱不分场合地捉弄猪八戒,在狮驼岭,还险些将猪八戒置于险境。

人物来源

编辑

姓名由来

出自吴承恩所著四大名著《西游记》:孙悟空本是花果山上一块仙石所生,天地生成,无父母,无名无姓,拜菩提祖师处,得名孙悟空。

姓孙:祖师从猴王身上取个姓氏‘猢’。猢字去了个兽旁,乃是个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阴也。老阴不能化育,教他姓‘狲’。狲字去了兽旁,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姓‘孙’

名悟空:祖师门中有十二个字,分派起名,到猴王乃第十辈之小徒矣。那十二个字乃‘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排到猴王,正当‘悟’字。祖师便为猴王起就个法名,叫做‘孙悟空’

孙悟空,又呼“行者”,出身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金水为真空之性,悟得此空,还须行得此空,而金水攒矣。

  • 封号名称

明代吴承恩《西游记》载:美猴王齐天大圣、斗战胜佛。

明代朱鼎臣和杨致和《唐三藏西游释厄传》《西游记传》载:孙悟空忠心救师,升为“斗胜佛”。

明代《后西游记》载:老大圣姓孙名悟空,取经时有个通俗之号叫做行者,又自称齐天大圣,成佛后为“斗战胜佛” 。

《大唐三藏取经话》载:“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猴行者被唐太宗授予“铜筋铁骨大圣”。

《朴通事谚解》明确记载和元代《西游记平话》载:被授予的佛号是“大力王菩萨”。

原型附会

  • 新野猴戏

无支祁无支祁

最早提出无支祁说的是鲁迅。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提出:《西游记》的吴承恩并末看过佛经,中国所译印度经论中没有类似故事,但吴承恩熟悉唐人小说,《西游记》中受唐人小说影响的地方不少。所以鲁迅认为孙悟空形象应当来自中国民间传说。他举唐朝人李公佐小说《古岳渎经》中的水怪无支祁为证,唐代就出现的类似猿猴的无支祁形象,具有“金日雪牙,力逾九象,搏击腾窜疾件,轻利倏忽,闻视不可久”的特点,则孙悟空原形已经具备。直至吴承恩时代的传说里,无支祁还在淮扬一带作怪。由此鲁迅认为,孙悟空是在中国本土由此演变而来的。

经过后世考证,《太平广记》卷四六七引《幕闲谈》中有详细的无支祁的传说。宋元以来,禹伏无支祁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无支祁的故事,至少流传了五百多年以后,才出现了唐僧取经的故事,其中最早写唐僧取经故事的,是明初蒙古族戏曲作家杨讷作杂剧,今知有十八种,现存《刘行首》和《西游记》两种。

杨讷的杂剧《西游记》,写民间传说唐僧取经的故事。元代戏曲作家吴昌龄的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中,出现了孙悟空的形象,且有“无支祁是他姊妹”的话,可见孙悟空的人物塑造,已经借鉴了无支祁的形象。吴承恩所处的时代,无支祁的故事已经流传八百年之久,而吴承恩喜爱采集民间传说,也必然阅读过《太平广记》这样的书。正如鲁迅所说:“明吴承恩演《西游记》,又移其神变奋迅之状于孙悟空。”

如果说元杂剧中的孙悟空形象是受无支祁影响,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则是无支祁的化身。无支祁被大禹锁在龟山足下,孙悟空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无支祁形若猿猴,孙悟空本来就是猴像,其“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之状亦无异。

时至当代,无支祁说又进一步发展。2014年8月9日,“2014西游记起源文化研讨会”上,与会学者经过交流、讨论、论证,认为西游神话故事的起源地为湖北随州桐柏山一带,《西游记》主要人物孙悟空原型为桐柏山传说中的天生神猴无支祁,进一步论证了无支祁说的正确性。

  • 释悟空说

关于孙悟空来源还有一种说法是唐代高僧“释悟空”说。释悟空的俗家姓名叫车奉朝,公元751年随光韬出使西域,因病在犍陀罗国出家,公元789年回到京师。释悟空较玄奘晚了40多年,但是他的出境地点也始自西安,回来时在西域从事翻译和传教活动多年,留下了许多事迹和传说。有学者认为,在“取经”故事漫长的流变过程中,人们逐渐将释悟空的名字与传说中陪同唐僧取经的“猴行者”的名字联系并捏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孙悟空”的艺术形象

  • 石磐陀说

唐僧取经图唐僧取经图

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锦池在研究取经故事流变过程后得出结论,认为孙悟空的现实原型为《三藏法师传》所载玄奘西行最困难时所收胡人弟子石磐陀。理由是孙悟空之于唐僧和石磐陀之于玄奘有相似之处:向导作用相类,解决危难作用相若,行者身份相同,师徒间微妙关系相似。

还有一点,石磐陀是一名胡僧,而胡僧与“猢狲”音近。“猢狲”为“胡僧”的讹称。当时,西域普遍信仰佛教,唐僧在西域常常见到碰到几个胡僧,而中国民间恰有把一些名字喊转的习惯,把“胡僧”喊成“猢狲”。在中原人眼里,胡人性格直,跟孙悟空性格很象。在宗教思想指引下,“唐僧取经,胡僧帮忙”易传为“唐僧取经,猢狲帮忙”,从而为玄奘取经故事的神魔化提供了契机

有媒体报道,专家通过对甘肃榆林石窟中的壁画《唐僧取经图》进行研究后认为,壁画中一位紧随唐僧的尖嘴猴腮的胡人是孙悟空的原型。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段文杰曾撰文指出,图中的猴形人即孙悟空原型,名叫石磐陀。

  • 哈奴曼说

胡适认为孙悟空的原型是印度神猴哈奴曼。 胡适介绍,《西游记》成书后,虽流传数百年,但普通读者对于其中人物故事的来源演变一直不甚了了。直到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开一代先河,“孙悟空”形象究竟怎样产生,才成为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鲁迅支持“无支祁说”,认为认为孙悟空是由无支祁演变而来的。

胡适对此看法不同,他说:“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 胡适认为,记载无支祁神话的《太平广记》是根据唐人李公佐《古岳渎经》所作。唐代本就是印度文化传人的鼎盛时期,李氏的书也不是一部可信的古书。胡适在印度最古老的史诗《罗摩衍那》中找到一个神猴哈奴曼,《罗摩衍那》中的哈奴曼保护罗摩王子,征服了楞伽的敌人,夺回悉达,回到阿约爹国,罗摩凯旋后感谢哈奴曼之功,赐他长生,不老的幸福,哈奴曼的经历和孙悟空修成“正果”的经历相仿,胡适由此认为,哈奴曼可以作为孙悟空的背景。

但这种说法在学术界遭到反对,如李时人教授及龚维英教授批判外来论;史双元,李谷鸣等教授也否认哈奴曼说;金克木对照《罗摩衍那》后明确指出:“孙悟空与哈奴曼之间毫无任何亲缘关系。”;吴全韬教授也对胡适的理论进行批判:“哈奴曼说根本不足信。”;刘毓忱教授说:“孙悟空的国籍是中国,根本不是哈奴曼”“从孙悟空的演变历史来看,他绝不是外国传来的舶来品。更不是某个形象在中国的化身。”;李舜华教授也认为:“孙悟空的形成始终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哈奴曼说有如下缺陷。

其一,《罗摩衍那》最早由季羡林翻译,吴承恩所处年代不可能《罗摩衍那》中译本

其二,唐代印度佛教传入中国,跟随其传入的事物必然是有利于佛教传播,并能够为佛教传播服务的,而《罗摩衍那》则属于婆罗门教,婆罗门教一直被印度佛教当作“外道”对待,所以佛教不太可能鼓励和帮助“外道”的《罗摩衍那》东传,相反还会存在无形的阻碍和有意的限制。

其三,在吴承恩书中表现出了对释典翻译文学、印度佛教哲学、中国佛教历史以及唐代西域地理情况知识的不了解,连佛教的基本内容都不了解,当然更不可能熟悉《罗摩衍那》,由此说明吴承恩没有可能直接接触到《罗摩衍那》。

其四,哈奴曼和孙悟空的形象有明显矛盾。哈奴曼是天生就对天神十分尊,服从各天神的权威;而孙悟空向来藐视天神的权威,对于玉皇大帝,他不服从,甚至起兵造反,对于如来,他也是藐视其权威。哈奴曼是印度教的宣传标志,讲究的是阶级地位,服从婆罗门制(相当于中国的世家统治);而孙悟空身上则是带着道,佛,儒三教思想合一加上他骨子里的斗争精神,追求自由,不讲究服从。孙悟空追求自由,而哈奴曼讲究的是服从他人的命令,两者性格没有相似之处。

亦有学者认为孙悟空形象直接或间接源于以《六度集经》为典型的佛教故事,而《六度集经》中的猕猴同哈奴曼的关系又至为密切,从而得出哈奴曼就是孙悟空的原型,它源于印度,传至中国,经过改造,发展成了孙悟空的结论。

  • 心猿道体说

郭健认为道教内丹学意义上的“心猿”及“道体”是孙悟空形象的直接来源。 《西游记》在清代被视作一部阐述“金丹大道”之书,从道教内丹学角度看,孙悟空形象的来源在百回本《西游记》文本中是有明确提示的。比如《西游记》目录和部分正文称孙悟空为“心猿”,其中的诗词则提示:“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据现存文献记载,“心猿”这一概念最早应是源于鸠摩罗什翻译的《维摩诘所说经》。在南朝至明代以前的三教文献及文学作品中,都使用过“心猿”这一概念。在金元时期的道教内丹学经典中,“心猿”的出现频率尤其高,如《重阳全真集》:“意马心猿休放劣”;“如要修持,先把心猿锁”等。“心猿”显然是孙悟空形象的一个重要来源。 《西游记》在称孙悟空和白龙马为“心猿”和“意马”的同时,还称猪八戒为“木母”,称沙悟净为“土母”和“黄婆”,并提示“师徒们一心同体,共诣西方”。在道教内丹学中,“木母”指代元神,指人思想意识的本体;“土母”和“黄婆”皆指意念;“木母”、“土母”和“黄婆”这几个概念其实都可指代人心。同时,“心猿”、“意马”和“木母”、“土母”、“黄婆”组合在一起则是道教内丹学特有的,所以《西游记》中的“心猿”是道教内丹学意义上的“心猿”。

孙悟空形象的另一个来源是“道体”。按道教内丹学的说法,人通过修炼“金丹大道”而“得道”之后,身心都会发生质变,具有各种神通,此时的人即称为“神仙”,“神仙”之体即所谓的“道体”。“心猿”和“道体”与孙悟空形象特征吻合,孙悟空正是跟随须菩提祖师通过修炼“金丹大道”而成为了“神仙”,才具有了千变万化、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的本领。

  • 混合说

主张孙悟空的形象原型是既吸收印度哈奴曼的影响又采纳了包括无支祁在内的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中相关猴子的故事内容创作出来的。季羡林在《罗摩衍那初探》中就已对此有所表示,他说:“我看,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基本上是从印度《罗摩衍那》中借来的,又与无支祁传说混合,沾染上了一些无支祁的色彩,这样看恐怕比较接近事实。”袁珂也认为:“大抵哈奴曼既为印度民间艳传之英雄,其事迹复经演为戏剧,则流播中土,作者取以为本主角造像,亦属可能。又缘承恩生长淮安,而无支祁神话之产生地复正属淮泗区域,则作者从而获得暗示,以创此一伟大神话英雄,亦在情理中也。”萧兵作《无支祁哈奴曼悟空通考》,对孙悟空的渊源作了详细、全面的考索,认为孙悟空形象的构成是多元统一的。蔡国梁据此概括了孙悟空是既继承无支祁又接受哈奴曼的混血猴。

  • 杂取说

刘毓忱提出孙悟空的塑造可能受到四种类型的神话启示:夏启石破而生故事,无支祁和掠人妇的白猿,与黄帝争位的蚩尤兄弟,与天帝抗争的刑天。龚淮英提出:夏启是孙悟空的渊源。李谷鸣否定源于无支祁和哈奴曼两说,而认为他源于《穆天子传》中的君子化身的猿猴。史双元则认为孙悟空的原型之一是《宋高僧传》卷三《唐上都章敬寺悟空传》中的“悟空”,因为这个悟空的西域取经故事已具备了小说《西游记》的主要情节

形象演变

编辑

《西》学专家认为,孙悟空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不定名号阶段,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载,玄奘西行途经瓜州时,曾收过一个名叫石槃陀的胡僧作向导,但刚过葫芦河,他就畏惧前途艰险退回了瓜州;第二阶段为猴行者阶段,极具有猴相特征的石槃陀被修改加工成了猴行者,《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自称“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的猴行者装扮成白衣秀士保玄奘一路赴西取经;第三阶段为“齐天大圣”和“通天大圣”齐名阶段,金院本、平话和元杂剧广为流传,代表作吴昌龄的《唐三藏西游记》和杨景的《西游记杂剧》,这一阶段“齐天大圣”“通天大圣”共存,其中杨景贤《西游记杂剧》中的“齐天大圣”是通天大圣的哥哥,他自称“小圣”,排行老二,号“通天大圣”;第四阶段为齐天大圣定名阶段,孙悟空不仅由元杂剧阶段的“通天大圣”转换成了“齐天大圣”,而且集以前各阶段之大成,将历史真人胡僧(猢狲)石槃陀、(猴)“行者”、“齐天大圣”集于一身,塑造了齐天大圣孙悟空,这个永不朽艺术形象。

孙悟空孙悟空

南宋时期《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出现的“白衣秀才猴行者”是孙悟空第一次在文本料里出现,应是吴承恩创造孙悟空的雏型。猴行者作为取经过程的护法形象出现,使玄奘取经故事脱离了历史原型,给取经故事增加了丰富、神奇的内容。

这位猴行者原是一位大罗神仙,因偷吃王母蟠桃,被贬至花果山。他是一位学问渊博的秀才,诚心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他自称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能知过去未来之事,还知道西天取经有百万程途要经过三十六国,多有祸难。他能广施法力,将玄奘等六位凡夫俗子带到天上水晶宫赴斋。大梵天王赠给猴行者的隐形帽、金镮杖、钵盂三件法宝在西天取经、降妖伏怪、征服险阻过程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在整个西天取经过程中,他一直和法师患难与共,结伴同行,从东土一直走到西天。尽管这个号称“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的白衣秀才的“神”与“形”,名与实常发生矛盾,但是《诗话》中的猴行者已经初步具备了吴承恩《西游记》的雏型。而必须注意的是,在《诗话》的猴行者身上,人、神、猴三种艺术因素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统一,直到《西游记平话》和杂剧《西游记》中,才有了新的飞跃。

与宋代相比,元代是《西游记》成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这一时期除了有《西游记平话》等话本之外,戏曲也为《西游记》的成书和完善做出了贡献。如金院本《唐三藏》、元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元末明初杨景贤《西游记杂剧》等,都为吴承恩最后写定《西游记》提供了广泛的素材。元代在《西游记》成书过程中的最大贡献是,冲淡取经故事中的宗教色彩,增强传统文化的内容,以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西游记》的文化选择做出规范。

民间工艺《孙悟空》民间工艺《孙悟空》

这个阶段的孙悟空形象的主要表现:其一,反对天宫;其二,变化无穷;其三,救人之难。所谓反对天宫,主要表现为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大闹天宫的故事;所谓“变化无穷”,是指孙悟空不仅仅能变作某种物类,而且在变化时能与猴子的自然特征联系在一起;所谓“救人之难”,是指孙悟空不但能降妖伏怪,而且还能救人危难,抱打不平。如在杂剧《西游记》里,当裴太公的女儿被黑猪精拐走时,他便自告奋勇捉拿妖精,救回裴女,使裴氏父女得到团圆。

从杂剧《西游记》的总体倾向看,虽然也歌颂了孙悟空的能力正义感,但对他的反天宫的行动,却并不表示肯定。当玉帝派天将捉拿他时,立场马上转到天宫正统的一边。威力无穷的齐天大圣,很容易被天兵捉获,而且被擒后马上磕头求饶。在全剧结束时,更有这样一段话:“犯天条齐天大圣,盗仙酒罪犯非轻。盗灵丹合当斩首,罚阴司不得超升。尊上帝好生之德,再休题妄想贪嗔。从今后改恶从善,朝上帝礼拜三清。” 综观全剧,其中表现的爱憎很不鲜明。由此也使剧中人物性格显现出前后不一。

杂剧《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号称通天大圣(其大哥为齐天大圣),其反抗性格比较鲜明。他豪地说:“一自开天辟地,两仪便是吾身。曾教三界费精神。四方神鬼怕,五岳鬼神啧。……九天难捕我,十万总魔君。” 而他平时过着的是 “喜时攀藤搅葛,怒时扰海翻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他还偷了太上老君的金丹,“九转炼得铜筋铁骨,火眼金睛”。后来,虽然玉帝派天兵天将围剿他,他却一直英勇奋战,不倒旗鼓。战败则俘,被压山下后,仍然反心不泯。当唐僧把他救出来时,他立刻想回花果山去。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西游记》杂剧中的孙悟空神通广大、变化多端的本领。他一个筋斗能去十万八千里路程,有变三头六臂的本领,还能灵巧地爬上树去“化作个焦螟虫”。他的武器也变成一条运用自如的“生金棍”,不用时可以变小放在耳朵里。这种“筋斗云”、“生金棍”、“焦螟虫”以及“攀藤搅葛”、“搅海翻江”的神通,都为小说《西游记》塑造孙悟空时所继承。

法天象地法天象地

大品天仙诀:又称显密圆通真妙诀。修炼根本,养成金丹的妙诀。凝练精气,摒除邪。孙悟空经三年修炼后,通法性,得根源,注神体,修成天仙。道高德隆,与天同寿,水火既济,百病不生。跳出轮回,万劫不老长生。但这口诀是非常之道,夺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机。丹成之后,鬼神难容。虽驻颜益寿,但难挡三灾,需要再学七十二变躲避。

筋斗云这朵云,捻着诀,念动真言,攒紧了拳,将身一抖,跳将起来,一翻筋斗就有十万八千里路。把那万里之遥,只当庭闱之路,所谓点头径过三千里,扭腰八百有余程。速度极快,哪怕是十万八千里路,也可于一日内走五十遭,且尚能看见日色。也能霎时从天宫飞回花果山。被原文誉为跨海飞山第一能。在与如来赌斗时曾发挥出最大速度,可如同风车转动一般快地翻筋斗。

七十二变变化为多种东西,但是变人时身子变不了。能躲避三灾。

法天象地长的高万丈,头如泰山,腰如峻岭,眼如日月,口似血池,牙似门扇;手中那棒,上抵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

身外身人得仙体,出神变化,无方不知。孙悟空自从了道之后,身上有八万四千毛羽,根根能变,应物随心。以一化十,以十化百,百千万亿之变化,皆身外身之法也。

兵器雨:即变作千百条铁棒,好便似飞走蟒,盈空里乱落下来。

分身普会神法:身外身法的一种。将双臂的毫毛全部拔下来并变化。

火眼金睛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炉里被熏出来的老病眼。

金钢之躯:也称铜头铁臂。孙悟空将偷吃的蟠桃、御酒以及仙丹用三昧火锻成一块而成的身躯。刀砍斧砍、雷劈火烧、毒侵酒泡,都是毫发无损。

三头六臂:与哪吒大战时,用来对抗哪吒的三头六臂。也曾在众雷神围攻下使用,使众雷神莫能相近。

三昧火:曾用此煅炼体内的蟠桃仙丹而炼成金钢之躯。

出化元神:元神离开身体去其他地方。

定身法:捻着诀,念声咒语,对对方道:“住,住,住”,便可把对方定住。也可直接在指着对方使用定身法。之后若不念解除的咒语,则被定住的人要一周天方能自行解脱。

隐身法:可以隐去自己身影,渺无踪迹。连二郎神也无法识破。

避火诀:捻着避火诀时可无视火焰。但不能抡如意金箍棒和使用神通。

避水诀:捻着避水诀时可使周围波浪分开,进而能在水底自由活动。但不能同时使用如意金箍棒和一些神通。

移山缩地:能让自己和他人一步跨一大段距离。

担山赶月:同时担着须弥山和峨眉山仍然能疾步如飞,但是被泰山压倒。

翻江搅海:曾在愁涧使用,将鹰愁涧彻底澄清的水搅得似九曲黄河泛涨的波。

唤雨呼风:曾在朱紫国用一杯酒施雨。

抓风之法:行者道:“兄弟,你不知道老孙有个‘抓风’之法。”好大圣,让过风头,把那风尾抓过来闻了一闻,有些腥气。道:“果然不是好风,这风的味道不是虎风,定是怪风,断乎有些蹊跷。”

解锁法:能使锁自动打开。

悬丝诊脉:曾在朱紫国用此法为国王诊治。

划地为牢:用金箍棒在地上划的一个圈。强似铜墙铁壁,虎豹狼虫、妖魔鬼怪,俱莫敢近。可以保护圈内人的安全。

其他:喷云踢天弄井换斗移星等。

法宝

瞌睡虫:孙悟空与增长天王以及护国天王猜枚时赢来,平时放在腰间。弹到他人脸上后,瞌睡虫会自己爬进他的鼻孔内,使其盹睡。事先知道瞌睡虫能力的妖怪可在瞌睡虫还没生效前将其从鼻孔取出而破解,此时需要用一对瞌睡虫分别钻进其左右鼻孔内,可保证其盹睡。

救命毫毛:共三根。观音所赠,能协助孙悟空渡过难关。

人物影响

编辑

中国人对于孙悟空这个形象的情感,源自于对《西游记》文本的热爱文字的描写,自然可以让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形象跃然纸上,但从戏剧到电影,观众还是希望看到具象化的神话形象。从文本中走出来的孙悟空,最早应该是在京剧舞台上。京剧的表演者们开创了“猴戏”的表演风格,惟妙惟肖,精彩传神,奠定了近百年来孙悟空形象的基础,日后,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孙悟空的形象一直难脱京剧表演的根。

孙悟空孙悟空

《后西游记》共四十回,该书著于明代(书中语及“锦衣卫”),作者不详,现存版本仅标明“天花才子评点”字样,但有作者名叫梅子和的说法,未经证实。 该书主要讲述唐宪宗年间,唐玄奘当年所取回的真经为贪僧歪解,用作骗取银钱所用。如来遂封了经文,令唐玄奘师徒再寻取经人到灵山求取真解,唐玄奘寻到正僧大颠,又集得孙小圣、猪一戒、沙弥。师徒四人历经千辛万苦取来真解,普渡众生,终成正果。值得一提的是唐半偈的性格与唐僧迥异,不再有唐三藏的懦弱与是非不分。 该书共四十回,影响虽不如《西游记》,但在针砭时弊、笑骂文采方面颇与《西游记》相比肩,鲁迅也对此书有所好评“《后西游记》六卷四十回,不题何人作。中谓花果山复生石猴,仍得神通,称为小圣,辅大颠和尚赐号半偈者复往西天,虔求真解。途中收猪一戒,得沙弥,且遇诸魔,屡陷危难,顾终达灵山,得解而返。其谓儒释本一,亦同《西游》,而行文造事并逊,以吴承恩诗文之清绮推之,当非所作矣。”

  • 《南游记》

《南游记》共十八回,又名《华光传》即《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明代余象斗著。该书主要讲述孝子华光拯救母亲结织陀的故事。一日华光离开普静寺,展开寻找母亲之途,途中收服白虎精、千里眼、顺风耳等妖,华光得知母亲必须要吃仙桃才能从地狱中超生,于是华光化身为孙悟空偷桃, 孙悟空得知此事大怒,同女儿月孛星去找华光理论。华光亦丢起三角金砖,孙悟空口中一呼,出来无千无万猴狲,拖住华光,来抢金砖,华光大败,孙悟空赶去,华光丢起火丹,火光连天,孙悟空不能抵敌,便败到东洋大海去。 月孛星见父亲败走,随即以自己的法宝骷髅头铐住华光。此骷髅十分厉害,人一旦被其铐住,三日内自死。这时华光的师父火炎王光佛出来讲和,华光最后和孙悟空结成兄弟。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其中卷廿一《齐天大圣》说的就是孙悟空的故事,在小说中蒲松龄误认为《西游记》是丘处机创作的。小说讲述兖州有一对兄弟,哥哥许成,弟弟许盛。一日他二人来到大圣庙,弟弟认为孙悟空是虚构人物,不愿礼拜,并口出不屑之言。不料弟弟当晚便病倒,病了一月多才好转。但恰逢此时,哥哥又病倒了。弟弟医生,给哥哥服下汤药,料哥哥刚喝过药便突然死了。弟弟十分悲痛,觉得是因为自己不敬畏孙悟空所致,于是跑到大圣庙哭诉。夜间孙悟空托梦给弟弟,说是庸医害死哥哥,而非自己所为。尽管弟弟曾对自己不敬,好心的孙悟空还是帮助弟弟从阎王手中复活哥哥。

  • 《新西游记》

《新西游记》共五回,晚清陈景韩著。小说写唐僧师徒四人奉如来佛之命到西牛贺洲考察新教情况。小说内容贴近现实。用诙谐滑稽的笔法来写严肃的会问题,构思新颖,语言也具有幽默诙谐的特色。

影视形象

  • 电影系列

孙悟空相关电影

年代

片名

饰演者

1927

《盘丝洞》

吴文超

1940

《孙悟空》

榎本健一(日本

1953

《猪八戒招亲》

陆仲侠

1955

《孙悟空》

伏见扇太郎(日本)

1955

《西游记》

坂东好太郎(日本)

1959

《孙悟空》

三木纪平(日本)

1960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章宗义

未知

《孙悟空大闹天宫》

林家声

1962

《哪吒三斗红孩儿》

李小鹏

1962

《唐三藏取西经》

于素秋

1962

《孙悟空闹龙宫》

陈宝珠

1964

《孙悟空七打九尾狐》

兆辉

1965

《孙悟空大闹雷音寺》

霍羽佳

1966

《西游记》

岳华

1966

《铁扇公主》

岳华

1967

《盘丝洞》

周龙章

1968

《女儿国》

周龙章

1969

《孙悟空大闹香港》

田青

1970

《孙悟空智取黄袍怪》

田青

1971

《孙悟空再闹香港》

田青

1975

《红孩儿》

刘中群

1976

《新孙悟空72变》

丁华宠

1982

《新西游记》、《孙悟空大战飞人国》

刘尚谦

1983

《火焰山》

刘喜亮

1983

《真假美猴王》

王金柱

1983

《孙悟空大闹无底洞》

丁伯禄

1991

《西行平妖》

董志华

1993

《西游记》

本木弘(日本)

1994

《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

周星驰

1995

《大话西游之仙履奇缘》

周星驰

2001

《失落的帝国·猴王》

王盛德(美国

2005

《情癫大圣》

陈柏霖

2007

《西游记》(日本版)

香取慎吾(日本)

2007

《功夫之王》

李连杰

2009

《齐天大圣前传》

何炅

2010

《嘻游记》

何炅

2012

《西游·降魔篇》

黄渤、葛行于

2013

《大闹天宫》

甄子丹

2015

《万万没想到·西游篇》

刘循子墨

2016

《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郭富城

2016

《敢问路在何方》

六小龄童

2016

《大话西游3》

韩庚

2016

《悟空传》

彭于晏

2017

《西游·降魔篇2》

林更新

2018

《西游记·女儿国》

郭富城

2019

《齐天大圣·火焰山》

陈浩民

2020

《孙悟空大战盘丝洞》

陈浩民

2020

《降妖伏魔之定海神针》

曹荣

2020

《真假美猴王之大圣无双》

杜奕衡

2020

《大神猴1降妖篇》

谢苗(片中角色名为:孙小天)

2020

《大神猴2伏魔篇》

谢苗(片中角色名为:孙小天)

2020

《大神猴3情劫篇》

谢苗(片中角色名为:孙小天)

2021

《齐天大圣·无双》

庄濠全

2022

《齐天大圣》

谢苗

2022

《大梦西游之五行山》

陈信喆

(:

  • 电视系列

孙悟空相关电视剧

年代

片名

饰演者

1974

《西游记》(TVB)

阮令涛(香港)

1974

《马骝精》

小麒麟(香港)

1978

《西游记系列》(日版)

堺正章(日本)

1982

《西游记》(央视)

六小龄童

1990

《西游记外传》

祥、赵元霞

1994

《西游记》

唐泽寿明

1996

《西游记》(TVB)

张卫健(香港)

1998

《西游记续集》(央视)

六小龄童

1998

《天地争霸美猴王》(TVB)

陈浩民(香港)

1998

《东游记》

翁清海(新加坡

2000

灿烂猪八戒》

屈中恒(台湾

2000

《西游记后传》

曹荣

2003

《齐天大圣孙悟空》

张卫健(香港)

2004

福星高照猪八戒》

熊艺彬

2004

《齐天大圣孙悟空》(台湾版)

左孝虎

2005

《宝莲灯》

丁健

2005

《红孩儿》

翁清海(新加坡)

2006

《西游记》(日版)

香取慎吾(日本)

2008

《魔幻手机

丁健

2009

《宝莲灯前传》

丁健

2010

《西游记》(浙版)

费振翔

2010

吴承恩与西游记

六小龄童

2011

《西游记》(张纪中版)

吴樾、王九胜

2011

《春光灿烂猪九妹》

乔任梁

2012

欢乐元帅》

费振翔

2013

《万万没想到》

刘循子墨

2017(开机时间)

《大泼猴》

林峯

2019

《天真派西游记》

葛奕德

2020

《大神猴》

谢苗(剧中角色名为:孙小天)

(:

孙悟空相关动画片

年代

片名

配音

1941

《铁扇公主》

韩兰根

1961

《大闹天宫》

邱岳峰

1981

《人参果》

尚华

1985

《金猴降妖》

李扬

1999

《西游记》

张涵予、沈晓谦

1999

《美猴王》

不明

1999

《宝莲灯》

陈佩斯

2005

《红孩儿大话火焰山》

蔡升晏

2006

《帕塔利洛西游记》

甲斐田幸

2010

《美猴王》

郝幽玥

2006

《夺宝幸运星》

吴天昊

2015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

张磊(普通话) 、张预东(粤语

2018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2》

2021

《西游记之再世妖王》

边江

2022

我们的冬奥》

刘炫锐

人物评价

编辑

清朝残梦道人澹漪子:“道与魔不两立,出乎道即入乎魔。彼心猿当日之在花果山水帘洞,固居然一魔耳。幸而归正三藏,身心合而为一,然后化魔而成道。”

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主席:“①孙悟空这个人自然有满厉害的个人英雄主义,自我评价是齐天大圣,而且他的傲来国的群众——猴子们都拥护。②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文学家南怀瑾:“孙悟空就是思想意识,配合这条棒,打乱人间。要把孙悟空(意识)收服了,修道变成佛,就很难了。所以他的法名叫悟空,明白思想念头生灭无常,本来抓不住的,像水中捞月,所以他不再执着了。”

运城学院教授李安:“孙悟空象征的是人心,是道心,是天心?既然是心,他是谁的心?唐僧师徒一行五众,配合金木水火土五行、心肝脾肺肾五脏、心性情意神五性,那么到底是谁的五行、五脏、五性?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可以讲,孙悟空是李世民,也即是人类心灵最完美的象征。”

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董国炎:“尽管孙悟空形象有很强的批判能力,颠覆能力,进步意义明显,但是他严重缺乏英雄本色。他的批判模式是:玩世不讽刺调侃,自污污人。这是一种批判别人也伤害自己的双刃剑模式,孙悟空的主要精神气质,来自玩世不恭的狂放派文人,已经承传发展两千余年。孙悟空的战斗锋芒和阿Q式精神胜利法,都与此有关。”

重庆作家赵心宪:“当下关于孙悟空形象的九种成说,多以孙悟空为英雄形象,而似未对其象外之意作进一步的探讨。不囿于成见而通读《西游记》,会从文学理论角度发现孙悟空英雄形象仅仅是其悲剧性的外壳;从艺术哲学角度可见其悲剧性乃孙悟空形象的本质;从历史角度能够证明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源于晚明社会的‘沉暮品格’。”

大庆市文学学会理事邓福舜:“《西游记》开篇的石产神猴故事,源于中国的石崇拜文化观念。这种象征意蕴灌注于《西游记》全书。孙悟空形象是渗透了中国石崇拜观念的成功的艺术形象,是中国古代石头崇拜观念的艺术表现。”

名师学院领域学院院长成君:“从猢狲到斗战胜佛,孙悟空的故事,可以说是一个由个人奋斗失败后转向团队成功,最终实现个人价值的经典案例。”

华中科技大学教师周冰:“关于孙悟空的形象问题,学术界已有众多的论点,但很少有对其象外之意作进一步探讨的,如果打破惯常思维去通读,就会发现吴承恩所塑造的孙悟空形象是一个高度异化的悲剧形象,从异化悲剧的诞生,经历异化悲剧的过程,最终达到诛心之悲剧结果,整部可以说是孙悟空异化的悲剧史。”

新疆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作为猴子,孙悟空性格调皮,永不安分守己,经常有突破规矩的行为出现;他做人做事,与中庸,温良恭俭让背道而驰;他的整个性格是对‘食色,性也’的背反;他没有一丝一毫的奴隶思想,追求与最高神佛的平等,这一切使孙悟空成为一个具有新的时代特色的神话人物。”